广州都市报

您现在的位置: 白朗县 > 白朗县习俗 > 棠芹偏洞甘谷马务寺石窟

棠芹偏洞甘谷马务寺石窟

发布时间:2024/4/4 14:35:21
北京哪里有治白癜风的 https://yyk.familydoctor.com.cn/2831/schedule/
棠芹偏洞——甘谷马务寺石窟文|冀城晨光朱圉山横亘于甘谷城西三十余里,山体陡峭如削,崖壁呈朱红色,为典型的丹霞地貌。在绵延几十里朱山崖壁上,人们穿凿出众多石窟,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甘谷石窟文化长廊,是丝绸之路上耀眼的珍珠。马务寺石窟便是甘谷石窟之一。一、马务寺马务寺石窟,位于甘谷县城西马务寺村,距城十五华里。马务寺自古为交通要衢,汉唐丝绸之路通达西域,明清驿路畅行陕甘,“贡道开西域,星轺达帝乡。”(清邑令蒋薰)商贾云集,文化荟萃。马务寺村,得名于村南马务山。清志云:“马務山,邑西十五里”,因山岩呈红褐色,又称丹崖山。马务寺西侧有水流出注入渭河,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称其为“安蒲溪水”,清代以来称为马务沟,清志云:“马務溝,邑西南十五里。”可见,明清以来,马务寺名称已经确定,山名、水名、村名皆以马务命之。清代在此设马务铺,“马務铺,西十五里。”马务铺,“夫铺司步置文报”铺,负责传送文报,也有驻兵以安民守备。马务铺与十里铺、二十里铺、三十里铺等组成了清代驿路机构,并形成了市集马务里。清代资料中只提到“马务”,而非今天所称“马务寺”,这又是为何?清志载:马务山,“上有金仙寺。”“金仙寺,西十五里,明洪武年建。”洪武年间(—),在马务山上建金仙寺,故明清以来马务逐渐变成马务寺,概因山寺合称,地名也随之变更。马务寺之名虽自明清以来约定俗成,其实包括黄、梁、艾三村。据清志:黄梁家庄,在县城正西十里铺西北,距城十五里。一百二十四户,五百五十七人。艾家庄,在县城正西十里铺西北,距城十七里。九十六户,四百四十人。史料中还提到,两庄均有土地祠各一宇,艾家有初等小学堂一所;黄梁家庄饮用泉水,艾家庄有井四口。至今,艾家村保留了与井有关的地名,比如后头井等。马务寺之名是马务与寺的合称,是明清以来人们约定俗成的产物。今天马务寺名称已经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,包括马务山石窟寺、金仙寺等宗教文化遗迹,其中最具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当属马务寺石窟。二、马务寺石窟马务寺石窟,开凿在渭水南岸马务山北麓。山下有通广渠绕流而过,亦有国道贯通东西。登山北顾,田畴交错,村庄毗连,冀川风貌尽收眼底。恰如邑令蒋薰诗云:“极目朱川外,村烟带夕阳。”自马务寺西麓石阶而上,山路曲折迂回,沿途丁香掩道,榆柳成荫,登高至百五十米处,方见石窟寺山门。山门西望朱圉,石窟东西呈“一”字形排开,穿凿于陡崖峭壁之间,悬壁而建,奇险无比。马务寺石窟,旧有洞窟70余个,现存洞窟34个,其中较为珍贵的明清洞窟三个,自西向东依次编号为1号窟三官殿窟、2号窟观音殿窟、3号窟玉皇殿窟。号窟三官洞三官殿窟,位于山门东侧30米处,方形窟,窟高3.6米,深2.6米,宽3.2米。窟内塑尧舜禹三圣坐像,像高1.6米。尧舜禹是上古历史传说中的三位先王,自东汉以来被纳入道教神系,尊为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称为“三官大帝”,“三官帝君”。无独有偶,据清志记载,清代甘谷西关就有三官庙,“三官庙,西关,顺治二年(年)建。”(清巩建丰《伏羌县志》)这说明清代甘谷三官信仰比较普遍,已经融入民间信仰体系中,马务寺石窟三官洞则完整地保留了清代塑像风格。号窟观音洞三官洞东50米为2号窟观音洞。旧时只有咫尺小径可通,山势极为险峻,横截面呈“凹”字形,抬头望天,如同矩尺量天。山重水复,别有洞天。山坳间有一山泉,婉如镶嵌在山间的宝石悬于半空,岂非银河滴翠?观音洞,方形平顶窟,坐南朝北。高2.5米,深2.2米,宽3.5米。窟外为现代补修窟檐。窟内正中塑观音像,高1.5米。观音坐于莲花座上,左手施触地印,右手施无畏印。身后有壁画绘竹林,东西两侧绘“观音救八难”壁画。据《妙法莲花经》观世音菩萨循声救八难:水难、火难、风难、鬼难、刀难、刑杖难、囚难。人们有难时,可默念“南无观世音菩萨”,则观世音菩萨会感应垂化。观音洞两侧壁画下部已经漫漶,今存上部4幅壁画,生动精美,具有清代风格,较为珍贵。号窟玉皇洞玉皇洞位于石窟最东处,距观音洞20米。方形窟,坐南朝北。窟外为现代砼木结构檐口。窟高3米,深2.3米,宽3.6米。正中塑玉皇大帝像,坐像高1.7米,头戴宝冠,正襟危坐。东西两侧塑二童子,分别持令旗、印、剑等物。东壁清代壁画保存完整,绘道教众神像立像,十分精美,弥足珍贵。三、马务寺石窟的历史价值01开凿年代马务寺石窟现存洞窟基本为明清之际遗存,对此方志有明确记载,“马務山,邑西十五里,上有金仙寺。”“金仙寺,西十五里,明洪武年建。”至迟在洪武年间(—),山上已经建有石窟寺,这已被石窟遗存充分印证。据近年新撰《马务寺石窟碑记》:“开凿年代不晚于唐代,距今一千余年矣。”到底有没有根据呢?马务寺石窟现存洞窟已经无法看到明清之前的风貌了,但从开凿印迹以及在甘谷石窟中的地位等因素考虑,其始凿年代应该早于明清,上至唐宋之际,也不无可能。后世屡经兵燹,石窟方遭毁坏。清志中曾言,甘谷石窟“地皆俊险,穿石穴居,前人避兵于此。”马务寺石窟亦是如此,每逢兵乱人们便上山进窟避难。老人们讲,民国初年白朗起义后,西征甘肃,兵指马务,与民交恶,村民躲进马务寺石窟,据险而守。有乱兵奔袭石窟,村民在山门处用标枪还击,刺杀三人,击退乱兵。类似事件,在甘谷历史上并不鲜见,可以说,一部甘谷石窟史,又是一部斗争史。02历史定位马务寺石窟群窟罗列,祠宇俨明,在甘谷石窟史以及宗教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。甘谷位于丝绸之路沿线,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频繁,马务寺石窟即佛教文化传播的产物和印迹。马务寺石窟有其独特性,更具有甘谷石窟的普遍特性,即始于唐宋佛教文化传播,盛于明清儒释道三教合流。所以,今天我们看到的马务寺石窟便是明清时期释道并存共融的石窟,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的精神。石窟群中段有一洞窟,原窟为佛殿窟与僧房窟二窟相连,东侧僧房窟窟门石楣上阴刻“棠芹偏洞”四字,当属明清之际修行信士所居,寥寥数字,饱含丰富的文化气息,对于其主人,留给后人无限遐想,让人们肃然起敬。今天的马务寺石窟,迎来了新的盛世,焕发了新的生机。总有一些人守护在这里,他们坚守的是古老文化,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。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alangzx.com/blxxs/13369.html

网站简介 | 发布优势 | 服务条款 | 隐私保护 | 广告合作 | 合作伙伴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地图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