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,上海文艺出版社以“新诗丛”的名义陆续出版了一批老中青诗人的新诗集,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效应。这其中就包括沙白的《大江东去》、梁上泉的《在那遥远的地方》、张万舒的《黄山松》、蔡其矫的《双虹》、雷抒雁的《云雀》、李瑛的《南海》、刘祖慈的《年轮》、雁冀的《南国的树》、舒婷的《双桅船》、周良沛的《往昔的时光》、张志民的《江南草》、邵燕祥的《如花怒放》、林希的《海的诱惑》、公刘的《骆驼》、牛汉的《温泉》、胡昭的《人生之旅》、冰夫的《萤火》、罗洛的《海之歌》、邓海南的《机器与雕像》、周涛的《野马群》、王也的《露珠》、林子的《给他》,等等。单就形式上而论,这一套新诗集的独到之处便在于其易于携带的瘦长开本、硬皮衬里,以及质朴而简洁的封面设计,这在当时所出版的图书中算是别具一格的。
实际上,在这十来册的新诗集当中,我所收藏的仅有舒婷的《双桅船》和林子的《给他》,基本上算是“凤毛麟角”,但“拥有”的过程却是各有各精彩。
先说舒婷的《双桅船》。记忆中我是在申城的上海书店购得的二手书。具体时间记不清了,但应当是我在沪求学期间的八十年代中后期。虽说是二手书,但书的品相还不错,至少有八九成新,而且书的价格还在0.37元定价的基础上又打了6.8折。关于版本,起初还不太在意,后来翻看了书末的版权页得知,我所淘来的《双桅船》已不是初版本,而是第2次印刷的,时间是年10月,印数为9,—19,册。不过,那个时候我还只是一名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呢。关于舒婷的诗,没来厦门之前,最先让我留下印记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《致橡树》——一首深情、坚毅,且充满情怀的抒情诗。年的冬季,当我来到厦门,并有幸成为舒婷家乡的一份子的时候,对于《双桅船》中那些溢满厦门印迹的诗则有了别样的一种钟爱,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那首《日光岩下的三角梅》了。
再说林子的《给他》。与舒婷的《双桅船》所不同的是,林子的《给他》是我在年8月15日于上海新华书店省版门市部以0.68元的定价购买的。这次买的是初版本,时间是年8月,印数为1—33,册。相较于舒婷的《双桅船》两次印刷才19,册,林子的《给他》首次印刷便是33,册,无疑印量大得惊人!不过,论名气,林子显然无法与舒婷相提并论,而且也鲜见有关林子的介绍。只是在写这篇小文的时候,我有意上网搜索了一番,才多少觅到一些林子的“蛛丝马迹”。原来林子是浙江金华人,曾被誉为中国的白朗宁夫人。年1月号的《诗刊》发表了她的组诗《给他》(十一首),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和喜爱,荣获年——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。与舒婷《双桅船》上的诗作大多写于七八十年代所不同的是,林子《给他》诗作却有三十余年的时间跨度,其“第一辑”的写作时间是年至年;“第二辑”的写作时间是年至年。按照林子自己的说法,她一直主张写诗一定要有真情实感,她的座右铭就是:“用诗人的灵魂,铸造诗的灵魂”。
不过,至少在我看来,同为女性诗人,林子的诗是小我的,俨然没有舒婷的诗之大气势和大格局。当我读完舒婷的《祖国啊,我亲爱的祖国》,再读林子的诗,这种感觉尤为深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