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美国洛杉矶的冬天,天寒地冻。而市郊的一栋别墅内,一个古稀老人躺正在病床上,用他最后一点力气不停地在喃喃自语:
“我想回中国,我死也要回家......”最后,呻吟声停止了,病床上的老人带着满满的遗憾离开了人世。
这位老人是曾号称“宁夏王”的马鸿逵,他生前也曾雄霸一方,叱咤风云。
少年时,他加入同盟会,反满抗清;青年时,他也曾有雄心壮志要造福百姓,率众抗日,保家卫国。
然而晚年他碰到老乡,问的却是:“百姓们还恨我吗?”
病重后,他曾向新中国提出想叶落归根,回到祖国,却遭到了拒绝,让他终究没能达成遗愿,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“宁夏王”马鸿逵
在说马鸿逵之前,不得不先说说“西北三马”。“西北三马”是指“青海王”马步芳、“宁夏王”马鸿逵、“甘肃王”马鸿宾。
他们都是回民,信奉伊斯兰教,彼此还有着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。他们的祖上在晚清太平天国起义中发家,经过数十年的发展,在民国时期已经形成自己的武装势力,长期占据着西北三省,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。
三个人虽然都是军二代、官二代、富二代,又是亲上加亲的关系,但在乱世之中,他们也是遇到共同的敌人就联合,遇到各自的利益就对抗。
在西北这片土地上和和打打几十年,他们利用中央政府统治的空隙,在自己的地盘上搜刮人、财、物、力,壮大武装势力,像个“土皇帝”一样形成了长期统治。
但因为三个人性格各不相同,所以最后的道路也各不相同。在新中国成立前夕,马步芳和马鸿逵带着搜刮来的财产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,因为不被信任,马步芳被派往沙特阿拉伯;
马鸿逵借机携巨款逃往美国洛杉矶;
而马鸿宾则率部起义,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宁夏做出了贡献,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,成为第一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。
“西北三马”中的马鸿逵,是如何成为“宁夏王”的呢?他又是个怎样的人呢?晚年的结局为什么如此凄凉呢?我们从马鸿逵的发家史说起。
在“西北三马”中,马鸿逵因为身材胖大,被称为“肥马”,他还有一个绰号叫做“滑马”,则是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:狡猾。
少年时的马鸿逵也曾是一个有抱负的人,他18岁时被父亲送往甘肃陆军学堂学习,在学校期间受革命思想的冲击,秘密加入了同盟会,参与过反清活动,还在清政府的大牢里呆过一段时间。
袁世凯当政时期,各路军阀割据一方,为了牵制这些地方军阀,袁世凯要求各地军阀都要送一个儿子到京城做人质。作为军二代的长子,马鸿逵被父亲送到了京城,在袁世凯身边做护卫。
马鸿逵天生就有比较强的交际能力,他利用在京城的机会,结交了不少当时非常显赫的人物,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人脉基础。
在袁世凯身边做护卫时,马鸿逵因为参加追剿反对袁世凯的白朗农民起义有功,20多岁就被袁世凯授予了陆军少将军衔。
后来袁世凯倒台,军阀混战,他先是跟冯玉祥参加了中原大战反对蒋介石,后来看清局势后,立即选择了反冯挺蒋。
马鸿逵一生好结交,左右逢源,见风使舵,靠着钻营、站队,吃尽了乱世的红利。
因为手里有军队,他一直伺机寻找自己的军事地盘,先后在江苏徐州、山东泰安、河南许昌驻防期间,和国民政府博弈,想要控制中原,扩大势力。
但后来时局转变,马鸿逵发现自己的打算很难行得通,经过待价而沽、四处观望后,狡猾的马鸿逵最终决定接受国民政府的指挥。
年2月,马鸿逵接受了蒋介石的任命,就任宁夏省政府主席。因为马氏家族在西北的根基很深,马鸿逵任职宁夏后,任用的全部是自己的亲戚、,将数位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排挤出宁夏。
国民党宁夏省党部及各县党部,都在他的操纵之下,让国民党中央的政令不能在宁夏完全实行。
从此后,他在宁夏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长达17年,被称为“宁夏王”。马鸿逵刚就任宁夏省主席职务时,也想励精图治,造福百姓。
他提出了“实行三民主义”、“消灭烟毒土匪”两大施政目标,制定公务员“行为准则”的八项要求。组织军队修成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,能够灌溉农田20多万亩的“云亭渠”。
马鸿逵还遵照父亲的遗嘱,注重创办地方教育。年建成宁夏中阿学校,创办“云亭中学”。赞助白洋万元帮忙送师范第一届留学生去埃及学习。马鸿逵还要求他的部队中的士兵将官要“识字三千”。
马鸿逵的这些举动,得到了不少当地老百姓的认可。对当时宁夏的社会建设和文明开化做出了一些功绩。但马鸿逵其实真正信奉的是权和钱,他常把“有兵就有权、有权就有钱”这句话挂在嘴边。因此在他掌控宁夏后,首先做的就是“抓兵、抓权、刮钱”活动。
马鸿逵为了大肆敛财,打造自己的独立王国,在选人用人上任人唯亲,卖官鬻爵,他任用的这些人更是为他不择手段地敛财。
他先是推出了多种税收,比如说服装要统一,如果有人不穿由他派发的衣服,就要被罚款;他派人清点百姓的私人物品,然后要求每样东西都要交税,如果不交的话就会被抓起来;抗战时期,他打着抗战的名义让百姓捐款,如果不捐,就会被当汉奸处理。
马鸿逵任命自己做宁夏银行的董事长,让银行低价收购当地百姓手中的土特产。他还私自让宁夏银行印刷纸币数百万元,强行命令百姓用手中的旧币折半兑换新币。
宁夏百姓有苦难言,生活困顿,而马鸿逵在宁夏这块小小的地盘上足足攒了有七吨黄金。
逃离故土
年9月,宁夏解放。毛主席亲自对宁夏马鸿逵部队的处理问题做了具体指示,说马鸿逵残杀陕北人民甚多,从来没做过好事,可以和谈,但具体执行起来可能会有困难,既要做和谈的准备,也要坚决打击,不让宁马有喘息的机会的作战方针。
看到大势已去的马鸿逵又耍起了滑头,谎称自己要去重庆和老蒋商量对策,把军政大权交给了次子马敦静,乘飞机逃离了宁夏。
临走前,他制定了“放水、放火、打光”的政策,并且命令镇守宁夏的国民党军队必须抵抗到底。解放军虽然一再向留守的马敦静提出和平解放银川的提议,但都遭到了马敦静的拒绝,他还软禁了共产党的和谈代表周南浦。
解放军第19兵团发起总攻,马鸿逵的两个儿子见大势不妙,也慌忙带上家眷收拾铺盖卷,迅速乘飞机逃到重庆去了。马家留下的宁马部队群龙无首,只用了三天时间,就被我军快速歼灭。
在最后的时刻,马家父子还想在重庆遥控部队,但没有一个人肯接他们的电话,马鸿逵只能仰天长叹,嚎啕大哭。
失去了宁夏的马鸿逵向蒋介石请求去台湾,得到蒋介石的批准。年10月13日,马鸿逵向中国航空公司包了一架“空中行宫”式客机飞往台湾,为此,他花了银元券。
这架飞机上装载了马鸿逵及其妻妾儿女,以及数十年来搜刮的7.5吨黄金,还有数目不详的贵重珠宝以及一件国宝——唐宋玉册。
流亡美国
马鸿逵“滑马”的名声在外,蒋介石对他很是提防。马鸿逵最后想出的是一个“金蝉脱壳”之计。他先让四姨太刘慕侠去香港看病,接着又让四姨太发了封病危电报回来,电报上说要见马鸿逵最后一面。
拿着这份电报,马鸿逵跑到陈诚那里涕泗横流,博取了蒋介石和陈诚的同情心,获得了逃离台湾的机会。想当年称霸一方的“宁夏王”,现在落得如此悲催、可怜的下场。
到香港后,马鸿逵还是觉得不放心,得跑得更远一些才安全。他和飞虎将军陈纳德关系不错,之前还曾经让陈纳德帮他运了7吨半黄金去美国,并帮他存入了美国的一家银行。这次又是陈纳德帮马鸿逵全家搞定了去美国的护照。
马鸿逵一生有三个爱好:听秦腔、敛财、娶姨太太。他以为凭着他敛来的财富,依然可以娇妻美妾、花天酒地过完下半生。可是,就是为了钱,马鸿逵不但在美国没有过几天舒心日子,还让一大家子人矛盾不断激化,家庭的狗血事件一件接着一件。以至于最终妻离子散、孤苦伶仃。
先是儿孙败家,然后几房姨太太每天吵闹不休,五姨太提出要跟他离婚,让他尊严扫地。最后儿孙为争夺家产,差点打了他,后来还把马鸿逵告到了法庭上。想想风光的前半生,马鸿逵在美国过得无比憋屈,他坚决不加入美国籍,垂垂老矣的他,唯一想要的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乡。
因为他作恶多端,新中国不欢迎他回来。后来,马鸿逵在忧愤交加中病倒了。
回首自己这一生,他觉得自己做了太多的错事。他后悔万分,临终之际,嘴里一直在念叨着的话就是"我要回国,我死也要回国......"却没能得到祖国和人民的原谅。
马鸿逵当年在泰山脚下无意中得到了一件国宝——唐宋玉册,得知其价值连城之后便私自珍藏了起来。逃往美国的时候被他带走了。后来,因为家人争产,这件国宝成了他的一块心病。经过深思熟虑,马鸿逵主动将唐宋玉册捐给了台北故宫博物馆,让国宝回到了祖国。
这个民国时代的老军阀,前半段是作威作福,后半段是凄惨飘零,也许他晚年回首人生时,只剩下浓浓的悔恨和不甘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