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10月10日,武昌城头枪声一响,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。孙中山先生和他所领导辛亥革命,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记忆。在海峡两岸以多种方式纪念辛亥革命周年之际,从今天起,本网将连载一组“辛亥革命武昌首义”的系列文章,揭秘历史真相,缅怀革命先辈,传承爱国情怀,以飨两岸读者。
武昌首义得到全国响应,首义53天后(年12月2日)革命军克复南京。年1月1日,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,就任临时大总统。袁世凯恼羞成怒,指使部下段祺瑞等通电“反对共和政体”;待革命党再次表示,只要袁世凯逼退清帝即可举袁为总统时,袁世凯马上转过身去,同样通过段祺瑞等人,联名向清皇室奏请“立定共和政体”,逼迫宣统皇帝退位。2月12日清皇室宣布退位,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。参议院2月15日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,20日举黎元洪为副总统。 “无量金钱无量血,可怜购得假共和”。革命党人对辛亥革命的夭折痛心不已,他们认为“袁世凯不可靠,终有二次革命之举”。南方各省相继组织“讨贼”“除奸”“血光”等反袁团体,设法筹饷购械,准备武装讨袁。首义之区的湖北武汉,革命余波亦因此接二连三、此伏彼起。
袁世凯窃权前后,由于反动势力的离间和怂恿,原共进会首领孙武参加了黎元洪的“民社”,共同排挤文学社员和下层共进会员。文学社员组织“群英会”,酝酿反抗风潮。年2月28日,“群英会”联合武昌教导团、“毕血会”、将校补充团、义勇团、学生军以及武昌城内的民军等,在向海潜、黄申芗领导下举行暴动。革命党人原拟推翻黎元洪、孙武把持的湖北军政府,后因内部意见分歧,黎元洪又从中离间,致使“倒黎”未成,锋芒转为单只“倒孙(武)”。这样,暴动发生后,黎元洪一面诿罪于文学社,借端大动杀机,暴尸示众;一面又表示接受暴动者要求,将孙武撤职,并顺手清除异己,军政府大权进一步落入黎元洪之手。
“群英会”暴动仅一日而终。革命党人记取教训,集恨于黎元洪。年7月,前文学社标(团)代表祝制六、江光国又组织秘密团体,准备武装发难,不幸事泄,祝、江等多人被黎元洪捕杀。接着,黎元洪又借袁世凯之手,诱杀前共进会会员张振武、方维,逼走前文学社副社长王宪章,查封大江报,大肆摧残革命力量。于是,“南湖事变”在激愤中酿成。“南湖事变”目标“倒黎”,计划也比较严密。革命党人运动好南湖马队、炮队和城内外驻军,还联络好黄陂等地驻军,预定9月24日以蛇山炮声和弓箭街火焰为号,夜半起事,除暴安良。不料24日傍晚,武昌城内总机关被破获,信号未发,暴动受阻。南湖马队力图重演去年10月10日之壮举,于9月25日晚逼攻武昌南城,激战三小时,死伤数百,败下阵来。黄陂驻军虽依约而行,亦因势单力薄而失败。26日,黎元洪大肆捕杀党人,阅马场血流遍地。
革命军中的反抗接连发生,黎元洪又怕又恨,于年3月对湖北军队大批裁汰。原文学社干部季雨霖、曾尚武、熊秉坤等,马上“席改革之余风,以推倒黎元洪为宗旨”,召集退伍士兵组织“改进团”,广送传单约期起事。黎元洪电请袁世凯派北洋军队到湖北弹压,汉口各国领事团也调兵舰七艘停泊于长江中以作威慑。黎元洪声言“宁滥毋缺”,大肆屠杀革命党人。革命党遇害者不可胜数,部分人被迫出走,或参加后来李烈钧的“讨袁军”,或投入白朗起义部队,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。
年3月20日,同盟会改组后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杀,原来对袁世凯抱有幻想的一些革命党人从幻梦中惊醒。7月12日,孙中山领导的“二次革命”爆发,武装“讨袁”开始,湘、皖、赣、宁、川、闽、粤等地先后宣布脱离袁世凯政府而独立。虽然由于黎元洪的强力控制,湖北地区的“二次革命”没能形成统一的“讨袁”独立运动,但革命党人仍在湖北各地纷纷起义。年6月,季雨霖组织“公民讨贼团”发动武装起义。“二次革命”正式展开后,宁调元等“谋乱”于武汉,季雨霖旧部“哗变”于岳口、仙桃、皂市;沙洋、京山、荆门等地革命党人同时起事;鄂西刘铁拟与河南白朗起义配合,共树“鄂西讨袁军”大旗。可是,皆因孤立、分散,寡不敌众,先后遭到黎元洪与袁世凯联手血腥镇压。
湖北的“二次革命”失败了,全国的“二次革命”失败了,孙中山、黄兴等被逼逃亡日本。至此,辛亥革命余波渐息。
以武昌起义为鲜明标志的辛亥革命,成败得失感天动地,经验教训发人深省。(作者珊伍) (本文为投稿作品,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)
#弘扬辛亥精神共创复兴伟业#